飼養貓咪前須先有的認知;咬人是貓咪與人互動的方式之一
2024 年 5 月 25 日自2017年零撲殺政策開始實施以來,台灣面臨流浪動物數量激增的挑戰。以往即便每年撲殺數萬隻動物,流浪動物的數量仍持續增加。那麼在缺乏完善配套措施的情況下推行零撲殺政策,勢必導致流浪動物數量迅速攀升。
根據農業部最新公告的數據,台灣目前有近16萬隻流浪犬,但從其他相關資料驗證後,實際數字可能遠高於此。問題在於,許多人不希望流浪動物在住家附近徘徊,同時也擔心牠們在山區或溪邊威脅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。如此一來,我們會發現台灣對於流浪動物的生存空間,幾乎是不存在的,在想要解決流浪動物問題,但又無法提供其生存空間下,我們要如何減量?在重新走回撲殺的老路嗎?
自1998年動物保護法立法以來,動保法第一條即明定:為尊重動物生命及保護動物、增進動物福利,特制定本法。顯見動保法之制定宗旨在於保護動物並提升動物福利。而動保法第三條對「動物」的定義:係指犬、貓及其他人為飼養或管領之脊椎動物,包括經濟動物、實驗動物、寵物及其他動物。因此,我們可以得知在法律的規範下,我們應當在注重動物福利下的前提下保護犬貓。既然要提升動物福利,那麼保護的方式絕不應是透過殺戮或餓死來達成。然而,流浪動物數量的不斷增加,確實導致了人與動物之間,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對立。如何在符合動保法的規範下,有效且快速地減少流浪動物數量,是我們努力的方向。
浪愛有家經過兩年多的實踐,證明透過親訓和社會化,可以改善流浪貓的行為問題,使牠們更符合人們的期待,進而提升領養意願(雖然有部分貓咪會花極長時間)。結合送養的TNR(誘捕、絕育、回置)方式能有效快速的減少街貓數量,提高領養率以及降低棄養行為,浪愛有家驗證了將送養與TNR結合的減量策略,其效果遠優於僅執行TNR。
儘管貓是極難訓練的動物,浪愛有家仍成功實現了行為訓練。而犬隻本來就較容易接受訓練,如果能透過行為調整,使犬隻更符合人們的期待,將能大幅提高領養率並降低棄養風險。
曾在一堂課中,貓爸詢問學生:「有打算養狗的請舉手。」當大家放下手後,貓爸接著問:「如果有一隻狗,不僅會聽從所有指令,甚至可以幫你上市場買菜,有人願意養牠嗎?」此時,明顯有更多人舉手。我們由此可見,當動物的行為符合人們的期望,確實能顯著提升領養意願。因此,如果農業部在制定政策時,能參考浪愛有家的模式,對收容所的犬隻進行訓練後再開放送養,相信領養率必能大幅提升,棄養情況也能大幅減少。當然,對領養人的篩選以及飼養教育同樣重要。若能朝這個方向執行,我們相信流浪動物的問題將能快速且有效地解決,並且在減量過程中完全符合法律的規範與動物福利。
我們衷心期盼,大家能從符合法律規範及動物福利的角度出發,理性思考如何解決流浪動物問題,避免對立與謾罵,並以正向態度攜手解決困擾社會多年的流浪動物難題。